漫談濟南城建集團大院的生態環境建設
集團大院改造過程中運用了多種造園手段,遵循適地適樹的原則,在有限的綠化用地內,選用了40多種植物材料,盡量增加綠地覆蓋率和植物多樣性,最大限度地增加綠量,在改善生態環境的同時,在大院的山水格局上花費了一番心思,達到了較好的生態景觀效果。
明代造園大師計成在《園冶》中指出“需求得人、當要節用”,設計和施工是決定因素,有品位的營造不等于奢侈。這雖是匠作小事,但以小喻大,“形顯于內”,室外生態環境彰顯的是企業文化的競爭力和經營管理能力的自信。我們用少量的筆墨盡力展現集團的企業文化特征。在城建集團大院的疊山理水上我們運用了生態的造景手法。各位或許已經發現了,我們用石量不大,但是,每一塊景觀石都是經過精心挑選和擺放的。我們以自然山水的形象為基礎,加以提煉、概括。以傳統的掇山、疊石技巧,用小尺度的疊石模擬自然山水的瑰麗,做了有益的嘗試。
集團大院東側小游園處的山水景觀名曰“艮山細水”。艮位起山,是中國古典園林常用的作法,不論皇家園林還是私家園林皆如是。細水,指細水常流,也是常見的園林造景謙詞,如小滄浪、半畝園、小飛虹、芥子園等等;背景以松竹為主,一泓清泉循環流淌,不致腐朽。峰起東北角,余脈左緩右急。水際有較大的進退,山之輪廓不見孤峰突兀,紋理橫行,來龍去脈清晰。力爭有“山之脈絡因溪水而達,水之路徑因山勢而行”的意境。從路上走過,由于植物的遮障,未見水流先聞其聲,及至漫步園中,踏著汀步,賞著山水,聞著花香,是何等的詩情畫意。
東側小游園的山水向西延伸,及至西庭院出露地表,橫亙全院,來龍去脈明顯。大院的建筑、山水與植物將逐漸成為一篇時代感強烈與民族傳統文化和諧的凝固交響曲。
留心審視,集團大院的生態環境建設已經延伸到門外的汽車廠東路。特別是集團大門口三個節點處山石的擺放,是否在揭示傳統山水格局的哲理?仁者智者靜心地體會吧......園機不可多泄。
設計室 崔仁澤